我們今天去鹿港玩,在路上,我問老公幹嘛去鹿港,他說:『看見電視介紹鹿港的老美食,所以想去吃一吃。』,我說:『就這樣?』,然後,我繼續一路睡到鹿港。
到了鹿港,停好了車,我們從第一家『魷魚肉羹』開始吃起。東西很新鮮,很便宜。
我們吃遍台灣各種麵線糊,所以也想試試鹿港的口味,麵線糊送到我們桌上,才知道這家賣的是素的麵線糊。嘿!嘿!腦袋三根線。
對面的『走異仔麵』雖然沒開門,但它的招牌吸引了我。我問賣麵線糊的老闆『走異』怎麼唸,他教我之後,我還是不會唸,但意思是『走不同路線』的意思,就是賣跟別人不同風格的麵!真有趣!
『不見天』鹿港老街。
鹿港地當北緯二十四度四分,年均溫高達二十二點九度,夏季炎熱七月均溫高達二十九度,而且有雷雨來襲,冬天季風乾冷、風沙極大,因此有所謂的「九降風」之稱呼。因此,外出者在夏季需飽受日、雨之苦,冬天則受風沙之襲,而這種狀況在鄉村中都以種榕樹以防其害。但由於鹿港係商業型市鎮,營業街面寸土寸金,故無法採用此法。為了方便顧客的活動及駐留,一般臺灣店舖多採用屋簷遠眺及搭架涼棚兩種方式,然而中國傳統建築乃是以桁承重為主,屋簷出挑本身原就有其限制,無法太遠。而搭架涼棚,又嫌太過簡陋,因此部份的店舖便在櫥窗之前建造涼亭以為防風避雨之用。
半邊井,是這個姓王的人家,有一口井在牆邊,井挖在牆的裡外個半,為的是供鄰居過客汲用,甘露均霑,發揮了敦親睦鄰的傳統美德。
現在的老街,攤販林立,徹底破壞了老街古樸之美。
買仙草的的很特別,他的仙草是切成一條一條的籤狀,吃起來令人開心。
老街裡唯一的一家冰店,生意好的要排很久的隊才輪的到你,其實他們賣的冰很陽春,但似乎每位遊客都希望能吃ㄧ碗鹿港老刨冰才捨得離開。
手工木屐店,門口放了一個超大木屐來吸引遊客。
天后宮,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師施琅奉湄洲媽祖寶像來台,雍正三年建廟奉祀,廟宇莊嚴,壁畫詩題石刻雕精細雅緻,堪為寶島工藝寶庫。
路上遇見一家很老的中藥鋪,忍不住幫它照了一張相,台北已經找不到這種遵古法的老中藥鋪了。
城隍廟,乾隆十九年建,殿內教善字畫古物琳瑯,殿前置石獅一對。城隍爺是位公正無私的神,一旦有糾紛發生時,就會前來城隍廟請求請城隍爺的『神判』。
途經一小巷,走進去一看,有一家叫『桂花巷』的餐廳,當然他們也賣桂花酸梅湯,我們叫了酸梅湯坐下來休息,旁邊的老屋牆壁被老闆整理的很古色古香,外面的天氣雖然熱翻了,但我們有好喝的酸梅湯消暑解渴。
『玉珍齋』,遊客必訪的鹿港傳統茶點店,較具盛名的有「鳳眼糕」、「口酥餅」、「豬油糕」、「綠豆餅」、「石花糕」、「瓜子糕」、「雪片糕」、「狀元糕」、「五香糖」、「龍晴酥」等均是糕餅舖名產。但我進店了逛了二次,卻什麼都沒有買,我知道,買回家後一定無人青睞。
接著我們跑到『第一市場』,尋找好吃的彰化肉丸和芋丸,還有一種很特別的『水丸』。
下午三點多,肉丸的生意火的很呢!
﹝左邊是肉丸,右邊是芋丸。﹞
還遇上一攤叫『豬血麵線加腸』,別說陳美鳳來過,連日本的瀨上剛都來吃過,老闆攤子前貼滿了來過他這個小攤子的每一位明星。我們肚子已經很飽了,卻忍不住還是叫了一碗來分著吃,真的好吃。
最後,在市場內的『蔡澤記』,創立於清光緒十年,賣的是香菇丸、燕丸、水晶餃等,最特別的是『水丸』,我跟老公吃了一口就對老闆娘豎起大拇指,今天這趟鹿港行,光是吃到『水丸』就值回票價,我毫不猶豫的立刻買了二斤帶回台北。
鹿港還有許多有名的地方,我們都還沒去玩,這次以吃鹿港的『老』美食為目的,下次再以玩為目的吧,也讓自己有個再訪鹿港的好理由。
Date: Aug. 17, 2008. (Sunday)